膝關節炎是什麼?膝關節手術後大腿肌肉萎縮原因解析 - 嘉義健身房,嘉義重訓,嘉義肌力訓練
【關於膝關節炎及膝關節手術後的大腿肌肉萎縮】
最近來了不少曾經膝蓋損傷的客人,無論是否為外力造成;其中包含登山時拐到、地板濕滑滑倒扭到、上下樓梯膝關節衝擊、車禍、膝關節手術…等,普遍都存在有大腿肌肉肌力萎縮流失的情況。
而大腿肌力減弱、收縮障礙及伸膝障礙是膝關節創傷及手術後常見的臨床表現。早在1965年,就有國外學者將這種神經反射抑制造成的股四頭肌無力現象歸納為關節源性肌肉抑制 (Arthrogenic Muscle Inhibition,AMI)。
▍關節源性肌肉抑制(AMI) 是一連串的持續性神經反射抑制所導致的關節周圍肌肉群活化障礙,主要原因是關節結構的損傷或關節腔內環境的改變(ex:積水),包括關節腫脹、發炎、疼痛、關節鬆弛和結構損害等,關節傳入神經興奮性改變引起脊髓神經反射的變化,進而降低股四頭肌運動神經元的活性,導致股四頭肌收縮障礙。
國外也針對治療AMI的方法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包括復健訓練、冷凍療法、TENS(經皮神經電刺激)、NME(神經肌肉電刺激)、拮抗肌疲勞訓練…等等。
輕微的AMI雖只稍微影響股四頭肌發力,但會影響最大肌力;
而嚴重的AMI則會導致力量訓練完全無效以及代償動作發生。
▍進而陷入「訓練無效-肌肉萎縮-訓練更加無效」的惡性循環,嚴重影響康復進程。且長期的股四頭肌無力會導致膝關節不穩、運動功能障礙、生活品質下降,並增加膝關節再次受傷的風險,進一步促使膝關節炎的發生與惡化。
所以,運動傷害或術後,要是出於休息的考慮而減少了負重和活動,肌肉不收縮了,結果就會快速出現「失用性肌肉萎縮」,這種肌肉萎縮是術後或傷後的普遍現象;所謂失用,就是停止不用。
其外在表現為肌纖維的橫斷面積縮小(肉眼可見的肌肉體積縮小),還有肌纖維在縱向上的攣縮,嚴重影響肌肉的活性。
▍失用性肌肉萎縮是可逆的,但復健訓練必須儘早介入,如果肌肉纖維化之後要再練回來的時間及難度是大幅增加。
但是,因AMI導致的肌肉萎縮,與一般失用性肌肉萎縮,必須理解兩者之間的關鍵差異,這對於克服功能障礙上的選擇做法相對重要。
雖然肌肉萎縮對傳統的再使用或訓練策略有反應,但對於因 AMI導致功能障礙的個案直接訓練實際上可能造成更多負擔,因為每次訓練(嘗試收縮時)中樞信號傳導都會受到抑制而產生代償。
因此,
針對失用性肌肉萎縮,對策就是訓練,
針對關節源性肌肉抑制,對策就是打破抑制;
▍既然同時有失用性肌肉萎縮+AMI,那麼解除抑制同時訓練,compex就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
分享的案例是術後癒合不良,影響活動能力導致失用性肌肉萎縮及肌力流失的情況。肉眼可見的肌肉縮小,包含腿前、腿後以及臀部肌肉,以及在核磁共振下可見脂肪浸潤肌肉組織。
其中一段是從正面觀朝後的核磁共振影像,從MRI的連續成像明顯看得出,右邊(左腳)的淺色組織(肌肉)明顯少於左邊,且深色區域(脂肪)覆蓋範圍變得很多,即便從雙腳的輪廓看起來似乎差異不大,但實際上身體內的肌肉組織已經大量萎縮了。
訓練過程中同時配合著compex的神經刺激,可以打破訓練時無法徵召正確肌肉收縮的困境;從無法步行承重,到目前可以跨步用力踩踏及單腳站立,個案本身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值得借鏡。
#1 關節創傷會使腦幹抑制屈曲反射路徑發生障礙,導致屈曲反射路徑的活性增加。以上神經反射的改變都將作用於股四頭肌運動神經元,使其活性降低,使膕繩肌活性增加,最終表現為膕繩肌過度收縮,股四頭肌無力,膝關節屈曲,伸直受限。

#2 肉眼可見的肌肉萎縮(左腳)

#3 這是從正面觀朝後的核磁共振影像,從MRI的連續成像明顯看得出,右邊(左腳)的淺色組織(肌肉)明顯少於左邊,且深色區域(脂肪)覆蓋範圍變得很多,即便從雙腳的輪廓看起來似乎差異不大,但實際上肌肉組織已經大量萎縮了
#4 配合compex做運動訓練
#5 左腳至目前已經可以執行250毫秒以上的慢速肌力動作以及250毫秒以下的快速肌力動作
#CHINUP體能 #一對一 #一對二 #團體課程 #膝關節炎 #COMPEX
#復健訓練 #肌肉萎縮 #關節源性肌肉抑制 #AMI #肌無力
#嘉義重訓 #嘉義健身 #體能訓練 #重量訓練 #中高齡訓練
#特殊族群訓練 #運動表現訓練 #傷後訓練 #科學化訓練